用文字记录生活

手机扫码浏览

手机扫码

养士

养士

yǎng shì

释义:谓设置上士﹑中士﹑下士之官。

「养士」详情

养士 [yǎng shì]
  1. 谓设置上士、中士、下士之官。

    《礼记·王制》:“是故公家不畜刑人,大夫弗养士。”

  2. 培养人才。

    《汉书·贾山传》:“地之美者善养禾,君之美者善养士。” 唐 陆贽 《冬至大礼大赦制》:“将务选士之道,必精养士之方。” 明 王琼 《双溪杂记》:“ 洪武 初,天下学校养士,岁贡一人。”

  3. 谓收罗、供养贤才。

    汉 赵晔 《吴越春秋·勾践阴谋外传》:“幸蒙诸大夫之策,得返国修政,富民养士。” 五代 刘洞 《石城怀古》诗:“千里 长江 皆渡马,十年养士得何人。” 清 吴伟业 《汴梁》诗:“此地 信陵 曾养士,只今谁解救王孙。” 郭沫若 《中国史稿》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:“ 孟尝君 就是靠养士出名的。”

养士 [yǎng shì]
  1. 「养士」是指战国时代国君及大夫尊养士人的一种风气。自周平王东迁,王宫失守,学在四夷,学术传播于民间,平民学者逐渐兴起,某些士人怀抱深厚的学养与救世热忱,乃受到诸侯的尊重和礼遇,如魏文侯尊事子夏、段干木、李克、吴起,鲁缪公尊事子思。后来民间学术日益扩展,学者渐增,诸侯希望士人助其富国强兵,遂争相罗致士人(包括学者和武士),规模日渐扩大,闻名的有越王勾践养士六千人,齐国孟尝君、魏国信陵君、赵国平原君和楚国春申君各号称养士三千人,秦相国吕不韦也有三千门客。这些士人学派相异,水准不齐,有的确实怀抱实学,以仁义道德或富国强兵之术贡献君主;也有鸡鸣狗盗、击剑扛鼎之徒,还有些则只是滥竽充数。综而观之,诸侯大夫的养士,使当时的平民学者有了发展的出路,因而间接鼓励了学术的发展,并且战国士人也确实对当时的政治起了很大的作用。此外,诸侯的争相招徕士人,促使士人周游列国,使当时各地的学术与文化得以互相交流,对于后来文化的统合也颇有一些助长作用。

养士的近义词 养士的反义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