士君子
shì jūn zǐ
释义:周制,'士'指州长﹑党正,'君子'指卿﹑大夫和士。
- 士君子 [shì jūn zǐ]
周 制,“士”指州长、党正,“君子”指卿、大夫和士。
《礼记·乡饮酒义》:“乡人、士君子,尊於房中之间,宾主共之也。” 郑玄 注:“士,州长、党正也;君子谓卿、大夫、士也。”
古代指上层统治人物。
《墨子·尚贤下》:“而今天下之士君子,居处言语皆尚贤,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,莫知尚贤而使能,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小而不明於大也。”
旧时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。
《荀子·非相》:“有小人之辩者,有士君子之辩者,有圣人之辩者。不先虑,不早谋,发之而当,成文而类,居错迁徙,应变不穷,是圣人之辩者也;先虑之,早谋之,斯须之言而足听,文而致实,博而党正,是士君子之辩者也。” 汉 刘歆 《移书让太常博士》:“此乃有识者之所嘆慜,士君子之所嗟痛也!” 宋 王安石 《上皇帝万言书》:“ 文王 能陶冶天下之士,而使之皆有士君子之才,然后随其才之所有而官使之。”
泛指读书人。
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四回:“但凡士君子横了一个做官的念头在心里,便先要骄傲妻子。妻子想做夫人,想不到手,便事事不遂心,吵闹起来。”
- 士君子 [shì jūn zǐ]
「士」、「君子」与「圣人」在荀子学说中是修身治学的三种等级。「士」是修身为学的初阶,泛指立志求学的读书人;「君子」是具备道德品格,足以为民众表率者的通称;「圣人」则指聪明睿智、德行完美、可为天下领袖者,亦即修身为学的最终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