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操
dé cāo
释义:德操是荀子提出的一种德育心理概念。
- 德操 [dé cāo]
谓有德而能操持。
《荀子·劝学》:“生乎由是,死乎由是,夫是之谓德操。德操然后能定,能定然后能应,能定能应,夫是之谓成人。” 王先谦 集解引 郝懿行 曰:“德操,谓有德而能操持也。”
道德操守。
宋 曾慥 《高斋漫录》:“ 司马温公 与 苏子瞻 论茶墨俱香……譬如贤人君子,黔晳美恶之不同,其德操一也。”
- 德操 [dé cāo]
德操意指有品德者必有操守,并能择善固执,生死不渝。荀子在〔劝学篇〕中主张教育的目的在陶成完善人格,其方法则在透过对诗书礼乐等有价值的文化典籍的学习,使之内化为自身的品格,如此必能坚持道德操守,生死以之,毫不动摇。
〔劝学〕中说:「百发失一,不足谓善射;千里蹞步不至,不足谓善御;伦类不通,仁义不一,不足谓善学。……全之尽之,然后学者也。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,故诵数(即诵经)以贯之,思索以通之,为其人以处之,除其害者以持养之。……是故权利不能倾也,群众不能移也,天下不能荡也。生由乎是,死由乎是,夫是之谓德操。德操然后能定,能定然后能应。能定能应,夫是之谓成人。」意思是说学习受教目的在全善尽德;不通人伦之道、不能贯彻仁义之行,就不足以称得上是善于学习。必须尽善尽美,才称得上是学习。君子知道必须人格整全纯粹才完美,所以诵读诗书,将知识贯通起来,以古人为模范,排除有害心灵之事,善加持养。所以权势利害不能使他倾倒,群众不能使他移易,整个天下也不能使他动摇。生死以之,绝不改变。如此有道德操守的人,才能坚定为人处世的原则,因应外物,不为所惑。这样才能算得上是有道德成就、人格完善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