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三品说
xìng sān pǐn shuō
释义: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学说。
- 性三品说 [xìng sān pǐn shuō]
汉 董仲舒 和 唐 韩愈 的人性学说。
董仲舒 把人性区分为所谓“圣人之性”、“中民之性”和“斗筲之性”。主张“名性不以上,不以下,以其中名之”。因“中民之性”可上可下,可善可恶,“性待渐於教训,而后能为善” 韩愈 进一步提出“性之品有上中下三”并把“性”和“情”对立起来,“性”的内容为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,是“与生俱生”的;“情”的内容为“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”,是“接于物而生”的。参阅 汉 董仲舒 《春秋繁露·实性》、 唐 韩愈 《原性》。
- 性三品说 [xìng sān pǐn shuō]
「性三品说」最初由汉儒董仲舒提出,把人性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等,即圣人之性、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。他认为上下两等人的性,不能名之为性,惟中民之性,乃可名性。他又认为人性并非本善,必待教然后能善。他说:「今万民之性,待外教然后能善,善当与教,不当与性。」因为万民的性,有待外加的教育才能够善,所以善应该属于教育的范畴,而不当属于性的范畴。他又说:「性如茧如卵,卵待覆而为雏,茧待缫而为丝,性待教而为善。」又说:「性比于禾,善比于米,米出禾中,而禾未可全为米也。善出性中,而性未可全为善也。」「天生民性,有善质而未能善,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,此天意也。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,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,王承天意,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