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箫
pái xiāo
释义:古代管乐器。也称箫。编竹而成,大者二十三管,小者十六管,按律排列于木椟中,上端平齐,下端两旁长而中部短,参差不同,故又名'参差'。管底以蜡蜜封堵的称'底箫',无底的称'洞箫'。木椟以红或黑色髹漆,有戗作云形者,则称'云箫'。
- 排箫 [pái xiāo]
古代管乐器。也称箫。编竹而成,大者二十三管,小者十六管,按律排列于木椟中,上端平齐,下端两旁长而中部短,参差不同,故又名“参差”。管底以蜡蜜封堵的称“底簫”,无底的称“洞簫”。木椟以红或黑色髹漆,有戗作云形者,则称“云簫”。
《元史·礼乐志二》:“簫二,编竹为之。每架十有六管,阔尺有六分。黑抢金鸞凤为饰,鍮石钉铰。以黄绒紃维於人项,左右復垂红绒絛结。架以木为之,高尺有二寸,亦号排簫。” 郭沫若 《屈原》第二幕:“第四人为 湘夫人 ,女像,面色绿,馀与 湘君 相似,手执排箫。”参阅《通典·乐四》。
吹箫。
宋 马子严 《水龙吟·为陈坂种玉庄作》词:“ 弄玉 排簫, 许琼 挥拍,胎禽飞舞。”
- 排箫 [pái xiāo]
排箫历代用于宫廷、教坊、军乐等,在民间广为流传,敦煌壁画中始见于北魏,其后历代均有,仅莫高窟就绘有三百余只,在某些石刻、墓葬、及陶俑中也可见其形象。《中国大百科全书.音乐舞蹈》。